从零到上线:一个码农的网站开发心路历程
说实话,第一次接触网站开发时,我连HTML和CSS都分不清。那会儿看着别人做的炫酷网页,总觉得背后藏着什么黑科技。直到自己动手做了第一个静态页面——对,就是那个丑得让我现在想起来都脚趾抠地的"个人主页",才明白原来魔法都是代码堆出来的。
那些年踩过的坑
刚开始学前端三件套(HTML/CSS/JavaScript)时,最崩溃的就是CSS的盒模型。明明算好了像素,显示出来总差那么几毫米。有次为了调个按钮位置,硬是折腾到凌晨三点,最后发现是忘了写`box-sizing: border-box`。这种经历估计每个开发者都遇到过,就像做饭忘关火,虽然不是什么大事,但特别搞心态。
JavaScript更是让人又爱又恨。记得第一次用`forEach`遍历数组时,死活不明白为什么修改不了原数组。后来才知道这货就是个"只读"操作,要改数据得用`map`。这些细节现在看都是小儿科,但对新手来说,每个坑都能卡上半天。
从玩具项目到真实需求
真正让我开窍的,是接了个朋友餐厅的官网项目。需求很简单:展示菜单、营业时间和联系方式。但实际做起来才发现,要考虑的事情比想象中多十倍。
响应式布局就是个典型例子。在电脑上看着挺漂亮的排版,到手机上直接乱成俄罗斯方块。那时候才理解为什么前辈总说"移动端优先"。还有图片优化,原图都是5MB以上的高清菜品照,直接放网页上加载慢得像蜗牛。后来学会了用`
最要命的是浏览器兼容性。某个功能在Chrome跑得好好的,到Safari就直接罢工。有次为了解决iOS上的一个滚动bug,翻了二十多篇Stack Overflow的帖子,最后用了个`-webkit-overflow-scrolling: touch`才搞定。这种时候就特别理解为什么开发者都爱用现代框架——至少能少写点兼容代码。
后台开发的奇幻漂流
前端做得差不多了,自然就想碰碰后端。刚开始觉得后端不就是存个数据嘛,能有多难?等真正用Node.js写接口时,才发现自己太天真了。
第一个教训是关于数据库设计的。给用户表随便建了几个字段就开始写代码,结果需求变更要加个"会员等级"功能,表结构改得我怀疑人生。后来学乖了,现在做新项目都会先画ER图,虽然多花半小时,但能省下后面三天的工作量。
安全问题更是血泪史。有次测试时发现,前端传什么参数后端就存什么,连基本的校验都没有。要是真上线了,分分钟被SQL注入教做人。现在写接口都会习惯性加参数校验、防XSS、CSRF防护这些基础操作,毕竟谁都不想半夜接到服务器被黑的电话。
部署上线的惊魂时刻
第一次部署生产环境的情景,我现在想起来还后背发凉。本地测试好好的,一上线就各种500错误。查日志发现是数据库连接数不够,紧急联系运维扩容的时候,手都在抖。
后来学聪明了,上线前必做三件事: 1. 准备回滚方案 2. 压测接口 3. 准备好泡面和红牛
还有次更绝,更新后整个网站白屏。排查发现是CDN缓存了旧版index.html,新资源路径全404了。这个教训让我养成了给静态资源加hash后缀的习惯,虽然麻烦点,但再没出过类似问题。
持续学习的日常
这行最刺激的就是技术迭代速度。三年前还在用jQuery一把梭,现在React、Vue、Svelte各种框架层出不穷。有段时间特别焦虑,总觉得学不完新技术就要被淘汰。
后来想通了,与其追着每个新框架跑,不如把基础打牢。就像学武术,招式再花哨,下盘不稳都是白搭。现在我的学习策略是:深度掌握两三个主流技术栈,其他的了解个大概就行。真有需要再针对性学习,效率反而更高。
最近在玩WebAssembly,虽然还没用在生产环境,但做个图像处理的小demo确实快得惊人。技术就是这样,永远有惊喜等着你。
写给新人的建议
如果你刚入门网站开发,我的建议很简单:别光看教程,动手做点实际的东西。哪怕是个计算器小程序,完整走完开发-测试-部署的流程,收获都比看十个小时视频大。
遇到问题别急着问人,先自己折腾半小时。这个过程虽然痛苦,但特别锻炼debug能力。实在解决不了再去查资料,这时候学到的知识会记得特别牢。
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耐心。这行没有捷径,每个看似简单的网站背后,都是无数个调bug的深夜堆出来的。但当你看到自己做的产品被真实用户使用时,那种成就感绝对值得所有付出。
(写完发现已经凌晨两点了,这大概就是开发者的日常吧...)